欢迎访问萍乡政协网站!
机关建设 / 中心工作 / 文明之窗

萍乡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工作纪实

9月,萍乡大地依旧艳阳高照,暑热未消。交通路口“红马甲”志愿者热心引导,机动车礼让行人成为习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普讲座“声”入人心……金秋时节的萍乡,一股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在湘东,在安源,在萍城的大街小巷,每一个老旧小区的大变身,每一处优美的公园景观,每一条整洁有序的街道,每一次斑马线前的礼让,每一场爱意满满的志愿活动,都是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下的美好缩影。

自2020年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后,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创建永远在路上”的理念,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号角,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总负责、市长任总指挥的高规格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指挥部。全市上下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融入到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全过程,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让文明创建的过程成为密切联系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2021年,萍乡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12个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之一,年度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列全国地级城市第四名。

 坚定理想信念 筑牢精神之基

萍乡市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于文明创建全过程,坚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狠抓“关键少数”常态化学习、“普遍多数”全覆盖宣讲,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组织开展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11次,建立起市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过“菜单式”理论宣讲、百姓大宣讲、专题集中宣讲,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宣讲3900余场,受众近70万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擦亮“工运摇篮”名片,让理想信念之光照耀市民心灵。成功举办了纪念安源路矿工人运动100周年座谈会和研讨会,隆重举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红色家书暨国学经典诵读等群众性主题活动,制作《安源红色记忆》《地火荣光》等专题视频、纪录片,编撰《中国共产党100年萍乡大事记》《画说安源工运史》,开发《毛泽东与安源》《永远的追随》等精品微党课,举办“回眸百年萍乡、凝聚奋进力量”主题展览。大力实施“10+20”工程,将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精心打造为公共文化主阵地,建设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2个,修复提升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等10处红色文化纪念设施,改造维修20余处革命先烈故居、近200个红色文化村史馆,努力把萍乡打造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地方。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建立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乡(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3个、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88个,配备856名党建宣传员专职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日常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彰显创建成色

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城理念,让群众从一件件具体的好事、实事上感受到创建带来的成效和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作为老工矿城市,“灰姑娘”一度成为尴尬的城市形象。通过持续深入的创建,城市变化翻天覆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萍乡蓝”成为常态。“我们的城市变美了!”老百姓交口称赞。

以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为龙头,新建改造萍水湖湿地公园、玉湖公园、翠湖公园、南正街、鳌洲书院等500余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59个,海绵城市建设从全国试点迈向全国示范。

做足“绣花功夫”,推动“白改黑”工程从主城区大街小巷向镇村延伸,完成沥青路面铺设600余万平方米,修复破损路面近7万平方米,打造了一批示范路。整治改造443条背街小巷,累计争取老旧小区改造中央预算内资金7.08亿元,提升改造老旧小区215个。

同时,改造提升了流万、矿区、金陵等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启动了洪山等一批新农贸市场建设,解决了“小菜场、大民生”难点问题,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舒心。建设城市绿道137.2公里,新建人行天桥4座,新增公共停车场78个、新增停车位2.8万余个;新建改造公交站台162个,新增垃圾分类收集桶10万余个,新安装路灯近3万盏,新设置无障碍设施3600多个。饮用水全部达到三类及以上标准,重点饮用水源地稳定在二类及以上水质。市本级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芦溪县、莲花县、上栗县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7.25%,居全省前列。

 以文化人育人

  以德润城润心

位于南正街的孔庙,修葺一新,气象庄严。9月21日,萍师附小在此举行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新生们认真聆听老师讲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故事。千年学府里,弥漫着文化的馨香。近年来,萍乡充分传承历史文脉,利用红色元素,彰显本土特色,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品位,涵育了精神气质。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抓手,55个乡(镇、街)综合文化站完成改造提升、77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城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基本形成。以安源大剧院、“安源之夏”“百姓大舞台”等为平台,组织开展了300余场优秀节目巡演、群众文化下基层等系列群众性文艺精品创作展演活动。

投资近20亿元改造了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重建了鳌洲书院,新建了市图书馆等。江西省最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萍乡市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和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好人馆——“萍乡好人馆”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以德润城,萍乡在崇德向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道德典型层出不穷,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擦亮了“工运摇篮、小城大爱”城市品牌。在“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最美奋斗者”龚全珍老阿姨的引领下,涌现了王振美、饶小亚、段华胜、夏云剑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目前全市有全国道德模范、全省道德模范25人,“中国好人”95人。在道德模范和众多好人的带动下,萍乡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全市已注册志愿服务队伍960余支,其中有社会公益组织64个,构建了志愿服务中心、雷锋驿站等市县乡村四级志愿服务平台1000余个,全市注册志愿者27.8万人。广大志愿者积极投身文明创建、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抢险救灾等志愿服务活动超过260余万人次。

  坚持常态长效

  推进共建共享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市全力铸造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对标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高标准、严要求,以“敢为人先、争当标杆”的气魄担当,为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提供坚强支撑。

我市牢固树立“创建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融入日常、抓在平常、严在经常。搭建“党建+文明创建”平台,组织5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社区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引导1.2万名党员积极主动“进社区、亮身份、送服务、作表率、树形象”。帮创单位与基层党员、志愿者、群众在创建最前沿、第一线,共同开展联创共建,凝聚起创建的强大共识和持久动力。制定《创建责任单位任务分解表》等文件,明确了各项创建任务的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同时,对创建责任落实情况实行分类高频督导,及时督办解决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1200多个。推行线片联创共建网格化管理,各单位各部门主动担当、联动配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创共建机制,营造了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出广大干部群众创建美好幸福家园的内在动能。(记者  吴申良  陈娅)

来源:萍乡文明网

上一篇:
下一篇: